今日大暑 | 古代冷食“吃”攻略
大
暑
赤日几时过,清风无处寻。
经书聊枕籍,瓜李漫浮沉。
大暑是一年中第十二个节气,
这时正值中伏前后,
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而言,
这是一年最热的时期。
大暑节气正值“三伏”
民间有饮伏茶,晒伏姜,烧伏香等习俗
以此抗衡炎炎暑热
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习俗具体是怎么样的吧
饮伏茶
伏茶,顾名思义,是三伏天喝的茶。盛夏之际,饮茶能帮助散热生津、降温祛暑。不同地方喝的茶有不同的讲究,例如山西、河南等地会以姜片、红茶泡制伏姜茶,岭南地区会以草药烧煮凉茶;当然,有的地方还会讲究“春花夏绿”,即春天喝花茶、夏天喝绿茶的习惯。
晒伏姜
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,适宜晾晒食材。古人有云: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。生姜味辛、微温,吃姜有助于应对夏季常见的腹痛胀泄之疾;出伏天晒干后的姜可用来泡姜茶、煮姜汤,或以备日后的驱寒解疾之用。
烧伏香
大暑烧伏香,一说是大暑节气旱涝灾害频繁,民间百姓烧香祈福,祈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;二说是指药香熏烤身体穴位或患部,类似中医的灸疗。
酷暑时节炙热难耐,
在古代没有雪糕冰可乐,
难道只能吃姜喝茶来消暑?
哼哼,不要小看人对于享受的欲望和追求,
下面带大家游览一遍古人“舌尖上的冰食”吧!
藏冰,有了冰才能快乐
在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中,便有“凿冰冲冲”,“纳于凌阴”的说法,其中,“凌阴”就是指藏冰的地方,古人又称之为冰室、冰窖。为满足宫廷需要,在周朝,就设置有“凌人”一职负责掌冰之事。
在冰窖中有冷藏用的“冰鉴”,可以视作为古代的“冰箱”。在冰鉴当中有一方壶用来装酒,在箱体与壶之间的空处可以放置冰块,用来冷冻酒。
曾侯乙冰鉴。《楚辞·招魂》中有“挫糟冻饮,酎清凉些”之说。
清风饭,加了风油精的米饭?
宋代陶谷在《清异录·馔羞》记载:“ 宝历元年,内出清风饭制度,赐御庖,令造进。法用水晶饭、龙睛粉、龙脑末、牛酪浆,调事毕,入金提缸,垂下冰池,待其冷透供进,惟大暑方作。”
据传,唐敬宗与大臣为了消除暑气而研制出的清风饭:在晶莹剔透的大米饭上撒满龙睛粉、龙脑末和牛酪浆等调料,再放入冰窖里,等待几个时辰后就可以取出食用了。
龙睛粉和龙脑末都是类似冰片的中药,由艾纳香茎叶或龙脑樟枝叶经水蒸汽蒸馏、结晶而得。
冷淘,谁不爱吃冷面呢
“冬月,量造汤饼及黍臛,夏月冷淘、粉粥。”冷淘者,凉面也。始于唐代的“槐叶冷淘”,其制法大致为: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,做成细面条,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,其色鲜碧,然后捞起,以熟油浇拌,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。食用时取出加入佐料调味,令人爽心适口,于是成为人们的消暑佳食。
唐制规定,夏日朝会燕飨,皇家御厨大官所供应给官员的食物中,即有此味,可见原为宫廷食品。
不同的朝代,相同的冷饮追求
冷饮可不是现代人的专利。古人在制作酒水饮品的时候,已经会加入冰来消暑解腻。
隋唐饮料比较保健养生,时人把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“饮子”,很受消费者欢迎。
宋元是冰饮最有创新力的时代。在《东京梦华录》中,曾记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州桥夜市的热闹场景,文中便提到了“甘草冰雪凉水”、“冷水荔枝膏”等多种冷饮。每到夏天,夜市的冷饮生意都十分火爆,常常要营业到半夜三更天才结束。
络绎不绝的冷饮店客人
元朝由于多民族文化融合,奶、酒、果汁等各种饮料应运而生,不同的排列组合又是不同的风味。其中,“里木渴水”深受贵族欢迎,其中的“里木”就是指柠檬,为保证里木的供应,朝廷还在广州设置了专门的“御果园”。
夏天喝冰镇柠檬水会上瘾的呀~
古代的哈根达斯
唐朝食冰是一件奢侈的事,但我们在电视剧上会经常看到一款“网红食品”——酪樱桃。将樱桃去核,浇上冷藏过的的乳酪和蔗糖浆,用金盏银碗盛着,舀着吃,这感觉应该就跟现在的水果沙拉一般清甜美味吧。
“似腻还爽,如凝又似飘。玉来盘底碎,雪向日冰消。”夏日怎么可以少了雪糕冰棍的登场。北方游牧民族善食乳制品,称为“酥”,唐代传入中原后便被制作成口感丰富冰凉的酥山。酥山底层是冰,淋上微微融化的奶油、酥油,堆叠成小山状,上面还会插上花朵来装饰,或者用“贵妃红”、“眉黛青”等色彩染色。
脑补一下,酥山是不是很像哈根达斯豪华拼盘?
同一个夏天,同一个梦想
冷饮冰食一时爽
但是贪多会伤胃哦!
炙热烤天,热在三伏,
我们可以多吃苦味、清淡的食物,
例如苦瓜、冬瓜、绿豆等帮助清热解暑,
毕竟我们都是以养生为终极目标的年轻人!
你可能感兴趣:
图片 | 来自于网络
文字 | 来自于网络 见习生 杜建恒
排版 | 见习生 杜建恒
责编 | 代志勇 陈艾媛 章瑜